为深化思政教育实践,探寻传统文化传承脉络,6月29日,皖西学院法学院“青春色彩·与法同行”实践团赴宣城市绩溪县开展主题为“法润徽乡韵 守护非遗兴”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。师生们穿梭于古巷工坊、市集村落,以徽墨徽雕为笔,摹写匠心传承的千年脉络;以特色小吃为味,咂摸烟火民俗的故土情长;以铁锅绒花为韵,奏鸣技艺坚守的时代强音。解码千年徽州文化密码,让思政课堂在文化传承现场生动开讲。
指尖镌匠心,墨香漫古今
踏入中国徽墨文化园,深褐色的木门吱呀推开,混合着松烟与桐油的醇厚气息便裹挟着千年墨韵奔涌而来。晨光透过雕花木窗,在青砖地面投下细碎光影,数十位老师傅身着靛蓝布衫,正全神贯注地演绎着徽墨制作的古老工序。
最里侧的窑室内,熊熊炉火映红了师傅们专注的面庞。松枝在特制窑炉中燃烧,升腾的青烟顺着竹制烟道缓缓汇入集烟房。“这是‘点烟’,必须用黄山百年古松,烧出的烟炱才够细腻。”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师傅边说边举起竹制烟管,轻轻将凝结在烟道内壁的烟灰刮落,“这些烟灰就是制墨的灵魂。”和料区,老师傅们将烟灰、骨胶、天然麝香等二十余种原料按比例倒入石臼。随着一声低沉的号子,两位师傅合力握住木杵,开始了最为关键的“杵捣”工序。木杵与石臼碰撞发出的闷响,在空旷的工坊内回荡。“得捣三万六千杵,才能让胶质与烟灰彻底融合。”师傅的话音未落,实践团一位成员自告奋勇上前尝试。然而,沉重的木杵刚举起,便觉手臂一沉,才捣了十几下,虎口已震得发麻,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。“看似简单的动作,原来藏着这么多讲究!”他气喘吁吁地感慨道。移步至陈列区,展柜中陈列的墨锭宛如艺术品。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“鱼戏莲叶”墨模的复刻品,墨锭表面,莲叶的脉络、游鱼的鳞片都清晰可辨,仿佛下一秒便要在墨香中游动起来。“这块墨采用了‘描金填彩’工艺,光是上色就要经过七道工序。”讲解员轻轻擦拭着展柜玻璃,“你看这金粉,历经百年依然璀璨,真正做到了‘落纸如漆,万载存真’。”同学们纷纷凑近,透过玻璃细细端详,不时发出阵阵惊叹。
工坊一角,几位年轻匠人正在尝试创新。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墨模,雕刻出星空、山水等新颖图案。“非遗既要传承,也要创新。”一位年轻匠人举起手中的墨锭,“我们希望让徽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,让这份千年墨香永远流传。”阳光洒在他专注的脸庞上,与古朴的工坊相映成趣,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动人画面。
在木雕工坊,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师傅正在雕刻一扇古宅的隔扇门。他手持不同型号的刻刀,时而用平刀铲削,时而用圆刀勾勒,木屑如雪花般纷飞。"徽州木雕讲究'多层镂空',"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计,指着半成品解释道,"你看这'郭子仪拜寿'的图案,人物衣褶、亭台楼阁都要层次分明,最深处可达五层。"队员们凑近观察,发现即便是人物手中的朝笏,上面的纹饰都清晰可辨,不禁为匠人的精湛技艺折服。石雕区的景象更是震撼。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,几位匠人正在雕刻徽州古桥的浮雕。锤子与凿子的敲击声错落有致,宛如一曲匠心的交响乐。"石雕要随形就势,"一位年轻匠人举起一块刚完工的石狮头,"你看这狮子的鬃毛,是顺着石材的纹理雕刻的,这样才能自然流畅。"阳光下,石狮的眼睛炯炯有神,仿佛下一秒就会活过来。
最让实践团成员兴奋的是参与小型徽雕构件的修复工作。在文物修复室,队员们戴上白手套,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破损的木雕花窗。"修复前要先清理污垢,"指导老师递过一把软毛刷,"然后根据残件的纹路,用相同材质的木料进行补配。"于是队员们屏住呼吸,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当破损的牡丹花纹重新完整呈现时,大家不禁由衷感叹:"每道刻痕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修复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对美的传承。"在数字化工作室,师生们正忙着将传统徽雕图案录入数据库。扫描仪发出的光束在纹饰上缓缓移动,"福禄寿喜"的吉祥图案、"梅兰竹菊"的君子风骨,都被转化为数字模型。"这是为了让古老技艺跟上时代步伐,"一位老师指着电脑屏幕说,"将来这些图案可以应用到文创产品、建筑设计中,让徽雕艺术焕发新生。"
夕阳西下,文化园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。雕刻声渐渐平息,取而代之的是年轻匠人们讨论创新设计的声音。实践团成员们站在一幅幅精美的徽雕作品前,深深感受到,这里不仅是技艺的传承地,更是文化的活态博物馆。正如一位老匠人所说:"刻刀下刻的是图案,传承的是匠心。"在青春力量的接力下,徽雕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舌尖尝烟火,民俗蕴真章
徽州的清晨,总被挞粿的香气温柔拆解。老字号的杉木案板上,发酵好的面团透着温润的光,传承人熟稔地揪起一团面,在掌心揉成圆饼,芥菜馅裹着山泉水的清冽、徽州老坛腌菜的酸爽,被稳稳卷入面皮。鏊锅烧得发烫,传承人执竹制刮板,将包好的挞粿轻轻贴上去,面皮翻转间,麦香与菜香急不可耐地往外钻,不多时,金黄酥脆的外壳便托着鼓鼓的内馅成型,香气如活泼的溪流,顺着石板路肆意漫溢 。实践团成员围在案板旁,洗手净面,跟着学做。一名队员刚把馅包进面皮,就见面团 “噗” 地裂开了口,传承人笑着指点:“面得醒足时辰,让筋性舒展开,馅要调得匀,力道才好收得住。” 众人这才深知,这看似普通的挞粿,是徽州人赶集劳作时的 “能量担当”——天未亮便揣在怀里,赶路时咬上一口,面皮的韧、馅料的鲜,瞬间驱散疲惫,一口咬下,满是乡土记忆的醇厚滋味,从味蕾直沁心间 。
转过两条巷弄,臭鳜鱼作坊飘出独特气息。传承人揭开松木盖的瞬间,木桶里的鳜鱼裹着发酵的奇妙气息 “探出头”。他手持竹筷,揭秘 “发酵玄机”:“新鲜鳜鱼得选三斤上下的,盐渍要匀,木桶得用百年老樟,封存时还得看天候、听水响。” 说着,将鱼码进桶,撒上自研的香料。同学们戴着手套,小心参与腌制,她的手刚碰到鱼肉,就被滑嫩触感惊到,笑着感慨:“发酵的不只是鱼肉,更是徽州人化平常为奇妙的饮食智慧,把简单食材变得令人难忘,这股子巧思,就像把山水灵气都封进了木桶里 。”
毛豆腐摊位前,老槐树的影子斜斜照过来。菌丝如细绒的豆腐摆在铁板上,执小木铲轻翻,“滋滋” 声里,香气混着晨雾飘远。传承人擦了擦额头的汗,指着豆腐讲述:“这是老祖宗巧用自然发酵的智慧,以前咱徽州人家家都做,灶膛余温里一放,早起就有这口鲜。如今成了非遗名片,外地游客特意寻来,就为尝这口‘徽州的味道’ 。” 实践团成员架起手机,镜头里,摊主布满茧子的手熟练翻动豆腐,菌丝在晨光里泛着银白,短视频记录下制作全程,也深挖 “挞粿寄乡情”“臭鳜鱼藏巧思” 等民俗故事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,借网络飘向远方,让更多人知晓,舌尖上的徽州,藏着说不尽的文化真章,每一味都是时光与匠心熬煮的浓汤 。
器物镌岁月,纤华映初心
踏入东源九佳古法铁锅制造车间,铿锵铸铁声破空而来,激荡着千年匠艺的回响。匠人遵循古老的“泥范铸造法”,制模时,粗粝双手在泥坯上勾勒精准弧度;翻砂间,粉尘飞扬如雾,裹着匠人的专注;淬火时,赤红铁锅入水腾起白烟,金属在高温淬炼中重获新生。实践团成员屏息观察铁锅淬火的瞬间,感慨道:“器物的锻造恰似人生修行,唯有经受住烈焰考验,方能成就坚实品质。” 团队协助设计“铁锅烹徽州”沉浸式体验课程,将传统铁器与地域美食文化深度融合,让“一灶烟火暖人间”的生活哲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穿过街巷转角,便见非遗绒花传承人以铜丝为骨、蚕丝为羽,指尖翻飞间,“不谢之花”次第绽放。从传统纹样“龙凤呈祥”的繁复华美,到创新设计“新安山水”主题绒花的清雅意境,每一朵绒花都凝结着非遗技艺的灵动之美。实践团成员亲手尝试梳理蚕丝,队员们在反复理顺细丝的过程中恍然顿悟:“制作绒花需全神贯注、耐心细致,非遗传承亦如此,唯有沉心坚守,方能绽放芳华。” 师生们积极推动“绒花进校园”“非遗文创展”等活动,让这朵绽放在指尖的纤华,化作传播徽州文化的轻盈使者,让匠心初心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。
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。非遗,是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脐带。每一项传承千年的技艺,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坚守,其凝聚的工匠精神、文化基因,跨越时空,熠熠生辉。皖西学院法学院“青春色彩·与法同行”实践团的征程虽已暂落帷幕,但青春传承的火种永不熄灭。同学们以脚步丈量非遗厚度,用热爱触摸文化温度,在实践中学会欣赏传统之美、守护传承之责。未来,当以青春为舟,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,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,让古老非遗在当代土壤里扎根生长,绽放更绚烂的光彩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,让千年文明的光芒,照亮民族复兴的远方。
(文/孙欣星 图/简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