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岭非遗基因库:陕南羌族傩舞数字化保护与文旅活化实践

来源:本站 点击量:35080
快讯
2025 09-24 09:58:39

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,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。近日,一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,奔赴陕南地区,以数字化为利器,为宁强县羌族文化以及剑门关相关文化遗产开展了一场全方位、精准化的“数字守护行动”,让古老的羌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的“三下乡”精神与文化担当。

清晨的宁强,带着秦巴山地特有的清新与静谧。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与好奇,走进了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。博物馆里,一件件承载着羌族历史记忆的文物静静陈列:古朴的羌绣服饰,色彩虽已有些黯淡,却依旧能从中窥见羌族妇女精湛的技艺与对生活的热爱;造型独特的羌笛,仿佛还能传出悠扬的旋律,诉说着羌族人民的喜怒哀乐;还有那镌刻着神秘图案的羌族图腾器物,无声地讲述着羌族古老的信仰与传说。

图一:团队抵达宁强县开展活动

“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有着数千年的历史,宁强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聚居地和传承地,留存着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。”博物馆讲解员的话语,让团队成员们对羌族文化的厚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然而,大家也注意到,由于时间的侵蚀、保存条件的限制等因素,部分文物出现了褪色、破损等情况,这让同学们深感保护羌族文化的紧迫性。来自西安欧亚学院校青协筑梦部。同学们迅速投入到工作中。

在博物馆内,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,开启了数字化采集工作。他们手持高精度三维扫描仪,小心翼翼地对每一件文物进行扫描。扫描仪发出的激光如细密的网,覆盖文物的每一个角落,精准捕捉着文物的形状、纹理、色彩等信息。随着扫描的进行,一件件文物的数字模型在电脑屏幕上逐渐清晰、立体,从不同角度展现着文物的细节之美。

对于羌绣等纺织品文物,团队采用了多光谱成像技术。这种技术能够穿透表层,揭示出绣品内部的丝线走向、色彩层次等肉眼难以察觉的信息,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。同时,同学们还使用高分辨率相机,对文物进行多方位、高清拍照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。

       

图二:团队成员认真观察及数字模型修复

“数字化采集就像是给文物制作‘数字身份证’,包含了文物的所有特征信息。”负责技术操作的王同学介绍道,“有了这些数据,即使文物在未来出现损坏,也能依据数字模型进行修复,甚至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在虚拟空间‘永生’,供人们永久观赏和研究。”

除了文物本身,团队还对博物馆的展厅布局、讲解内容等进行了数字化记录。他们运用全景摄影技术,制作出博物馆的720度全景虚拟展厅。通过这个虚拟展厅,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,也能如同身临其境般,在线上游览羌族文化博物馆,感受羌族文化的魅力。

图三: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

离开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,实践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剑门关。剑门关不仅以“天下第一关”的雄奇险峻闻名,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其中也蕴含着与陕南羌族文化交融的痕迹。

在剑门关,同学们同样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工作。他们对剑门关的古建筑、摩崖石刻等进行三维扫描和高清拍摄。古老的关楼在数字技术的还原下,展现出历经岁月沧桑的雄浑之美;崖壁上的石刻文字,每一个笔画的走势、每一处磨损的痕迹,都被精准地记录在数字数据中。

“剑门关是古代交通要道,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,这里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包括羌族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交融发展。”团队中的历史专业学生张同学说道,“对这些遗存进行数字化保护,不仅是保护剑门关本身的文化,也是保护不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。”

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,同学们还与当地的文化研究者、村民进行交流,了解剑门关与羌族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、传说等,并将这些口述历史进行录音、文字记录,与数字化采集的文物数据相互补充,构建起更完整的文化数据体系。

图四:团队在剑门关合影

青春担当:让文化保护与传承“落地生根”

为期数天的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同学们不仅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采集工作,获取了陕南羌族文化以及剑门关相关文化遗产的珍贵数字资源,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自身的责任。

此次大学生“三下乡”数字化保护陕南羌族文化的行动,是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,也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。相信在更多青年学子的参与下,古老的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。

图|欧亚数脉·羌傩非遗传承数字小队

文|欧亚数脉·羌傩非遗传承数字小队


商务合作微信:8054451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