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千灯汇流暑期三下乡实践队7月14 日,沐着晨光走进齐文化博物馆,携着蝉鸣探访中国足球博物馆。一日之间,从青铜器皿的斑驳纹路到藤条蹴鞠的灵动弧线,队员们在古今交织中,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。

Figure 1在齐文化博物馆合影
齐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,时光在文物上凝结成永恒。讲解员轻抚着刻有 "齐法化" 字样的刀币:"这不仅是货币,更是齐国 ' 通商工之业 ' 的见证。"当看到 "稷下学宫" 复原场景中 "兼容并蓄" 的匾额,忽然懂得:齐文化的生命力,从来都在开放与创新里。

Figure 2成员正在参观博物馆
午后的中国足球博物馆,藤条的清香漫过走廊。58 岁的蹴鞠非遗传承人杜少霞正坐在案前,指尖翻飞间,青黄相间的藤条渐渐织成球状。"编蹴鞠得用三年生的白藤,泡软了才柔韧," 她举起刚起头的球坯,藤条在掌心弯出均匀的弧度,"老辈传下的法子,十字打底、六角成型,少一道工序都不圆整。"

Figure 3成员们正在参观足球博物馆
杜少霞的展示台上,摆着大小各异的蹴鞠珍品:绣着缠枝纹的唐代 "白打球",缀着铃铛的宋代 "花球",还有她创新设计的荧光藤编球。"别小看这球," 她拿起一个彩绣蹴鞠演示技法,"踢时要讲究 ' 肩、背、膝、拐、踢 ' 五法,这是古人传下的健身智慧。"
队长望着展墙上 "蹴鞠源于齐" 的字样感慨:"上午见齐文化 ' 因俗而治 ' 的智慧,下午看杜师傅 ' 守艺创新 ' 的坚持,原来传承就是这样,有人守住根脉,有人开创新篇。"
那些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与技艺,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过往,而是在一代代传承人手中,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。就像这一天的所见所感,传承的力量,既在青铜铭文的厚重里,也在藤条翻飞的灵动中,更在每一个守护与创新的平凡身影里。